移至主內容
您走進的,將是一個觸動心靈的藝術世界
園區建築景觀

 

藝術園區坐落在靜謐的台東金樽,面向遼闊的太平洋,由江賢二的舊畫室擴建而成,這座融合「自然、藝術、建築」的創作基地由在台灣德國兩地執業的建築師林友寒與江賢二共同設計,廖明彬董事長的清水建築工坊負責施工營建,以及台東建築師黃文榮整合在地的設計。

建造期間,江賢二朝夕住在工地旁(這裡原本就是他的家),每一個角落,一草一木,他都投注了極大的心力,可以說,園區集江賢二美學為一體,也是他畢生最完整的作品。

多年前林友寒首次與江賢二見面時,江賢二提出了他的理念:希望園區能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美,將整體環境融入設計,而不只是展示藝術品的空間。因此,園區規劃首重自然地景,五棟建築物以小量體,依海岸山脈的坡度融入環境的紋理,每一棟均引進自然光。

衷心感謝企業家無私的贊助,各棟建築以其企業或家人之名命名。

  • 恭源接待中心

    您入園首先看到的恭源接待中心,建築外型靈感來自江賢二的鋼雕作品〈13.5坪〉,像順著山勢、自然座落在斜坡的巨石。仿效原住民傳統石板屋的智慧,以順風、下凹上尖,以及厚重的底盤來面對颱風地震等大自然的嚴峻考驗。

    接待中心面向第三展覽廳的大片天窗,巧妙地連結了外部環境,讓人置身其中卻不感覺在室內,還能透過框景欣賞第三展覽廳。

    建築的主體是低調的清水模,屋頂採用江賢二偏愛的耐候鋼,隨著時間的鏽蝕,將呈現深邃的紅棕色。

  • 信義館 (第一展覽廳)

    開窗的斜屋頂,是巴黎的記憶。林友寒回想江賢二曾經和他說:「我希望有一個像在巴黎創作的環境的可能。」他完全明白,多次重返巴黎,並且在小閣樓裡創作出〈巴黎聖母院〉的江老師,「他的期望並不是說他要什麼樣的房子,而是他需要那個自由的經驗,一種找到自我的自由。」於是,林友寒為江賢二復刻了巴黎房子屋頂下斜斜的閣樓式窗戶。

    該展廳在園區全面完工前是江賢二的臨時工作室,規劃上回應了江賢二創作的需求:一個有充裕自然光線,沒有柱子的大空間。

  • 勤誠館 (第二展覽廳)

    此展廳由江賢二的舊畫室擴建而成,《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金樽》等經典系列即是創作於改建前的畫室。

    改建後的外牆上半部為金屬材質,下半部則是江賢二試驗多次,以清水混凝土構成的整片方形格狀,符合他「簡單而不單調」的美學。

    展覽廳內有一常設的「冥想空間」。林友寒說:「我希望讓那個光線,以非常寂寞的狀況一點點地下來。」他思考的是,人在裡面,怎樣讓心情可以靜下來?江賢二非常偏愛這樣的空間,因此在他各大個展現場都有類似的空間,讓觀者有個面對自己的小小片刻。

  • 承翰館 (第三展覽廳)

    建物高度近20米,以江賢二鋼雕作品〈13.5坪〉的主體為原型,依1:20的比例放大,是江賢二特別鍾愛的一棟建築。多年前林友寒在江賢二畫室中看見〈13.5坪〉,「或許我們可以把它變成一棟建築!」整個園區建築的概念於是誕生,品牌標識(logo)也來自於它!

     

    屋頂上的文字「希望、慈悲、和平……」曾出現在江賢二的畫作裡,那是他一直以來對普世的關懷。屋內收藏著江賢二深具精神性的作品,走進這微暗空間,您將感受到天光灑入,神聖的、儀式性的、漸漸往下消失在厚牆。

  • 筑弘亭會館 | 德布西咖啡

    座落於地勢較高、遠眺太平洋的會館,藏身在巨大層疊的木構斜屋頂下,是榮譽館長、交流藝術家短居之處。一樓「德布西咖啡」則歡迎所有入園的旅客。別具深意的會館名稱來自於該棟建築贊助人的三名子女的名字:

    筑:建築與藝術的結合
    弘:將江賢二的美學發揚光大
    亭:人們休憩的小空間

  • 明門廣場

    站在廣場上可飽覽五棟建築中的其中四棟,一旁的的植栽及大型雕塑增添園區活潑感,此處的雕塑多是江賢二運用工地廢材所做,化腐朽為美。

  • 靜池

    靜池前的方窗,是江賢二花費最多時間調整的一景,他為了讓無論是小朋友、大人或身材特別高䠷的外國人,站在這裡都能看到很美的框景——有海、有不多不少的綠葉,天氣好時,更可以看到綠島,他花了許多心思調整出這個比例和高度。

  • 感謝誌

    藝術園區從構想到落成,前後歷經十年的籌備與努力,是藝術家江賢二與自詡為花東永續規劃師的嚴長壽,攜手實現的一項宏大夢想。他們希望為花東地區留下一座國際級的文化地標,讓這片土地擁有與世界對話的藝術平台。一路走來,充滿挑戰與堅持,今天終於能夠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此,特別感謝台東縣政府的支持,包括黃健庭縣長、張基義副縣長、饒慶鈴縣長及王志輝副縣長,以及歷任縣府團隊的努力與協助。

    深深感謝范香蘭、江賢二因其無私捐獻園區土地資產,為這個夢想奠定了基石。同時感謝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全體董事與夥伴,無怨無悔地一路伴隨。清水工坊的廖明彬董事長與林友寒建築師,帶領所有工班在疫情最艱困的時期克服重重困難。

    這座園區,是眾人共同努力的結晶,象徵著對文化、藝術與花東永續發展的深刻承諾。特以此感謝誌,作為永久的紀念。

各棟建築物的完成特別感謝以下貴人及企業在關鍵時刻的鼎力相助,他們堅實的後盾成就了這一切!

恭源接待中心
藝術是生命的精靈,也是靈魂的夢土。
宋恭源 / 光寶集團董事長
筑弘亭會館
江賢二藝術園區是藝術、建築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黃葉寶鳳 女士
承翰館
藝術與自然交融,在東海岸綻放光芒,將帶領台灣面向世界。
蔡明忠 / 富邦集團董事長
信義館
藝術與自然共生,創造永續好園區。
周俊吉 / 信義房屋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勤誠館
天光映海,藝術映心,這裡是天地人共好的永續實踐場。
陳美琪 / 勤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明門廣場
藝術與大自然的融合,世界的典範!
鄭欽明 / 明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特別感謝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 鐘勇文
    ZEVA德國里凡執行總裁
  • 關鈞
    迅捷投資董事長
  • 徐秀蘭
    環球晶圓董事長
  • 李思賢
    金居開發總經理
  • 林伯實
    台玻集團 總經理 總裁
  • 林憲銘
    緯創資通董事長
  • 盧克修
    達爾科技董事長
  • 沈尚弘
    大亞集團董事長
  • 宋明峰
    光寶科技董事長
  • 唐秋鈴
    崇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