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下載新聞稿文字及更多圖片|請先詳閱著作權聲明。圖片採用請依檔名所註「©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或「照片提供: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攝影:Studio Millspace 版權所有」)


依山傍海,位於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以下簡稱園區)在眾人企盼多年下,終將於3/15開幕。園區坐落於靜謐的太平洋邊,由著名藝術家江賢二的舊畫室擴建而成,這座融合「自然、藝術、建築」的傑作由台灣與德國兩地執業的林友寒建築師與江賢二共同設計,江賢二藝術園區共同發起人嚴長壽擔任館長。開幕大展特邀活躍於國際藝術界、現為日本森美術館特別顧問的藝評家南條史生先生(Fumio Nanjo)策展,藝術家紀嘉華協同策展。

園區每一個角落,一草一本都蘊涵著江賢二的美學,83歲的他每天創作不綴,還有好多天馬行空的點子想嘗試;這片土地承載著他移居台東十幾年來的創作歷程。來到這裡,訪客不僅感受到藝術家巨大的創作能量,還可以坐在眺望太平洋的「德布西咖啡」,或是天氣好時可看到綠島的「靜池」之前,感受啟發江賢二創作的光線、空氣、大海、植物.....。

當建築師遇上藝術家:林友寒與江賢二的美學激盪

多年前,當林友寒首次與江賢二見面時,江賢二便提出了他的理念:希望園區能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美,將整體環境融入設計,而不只是展示藝術品的空間。因此,園區規劃首重自然地景。五棟建築物以小量體,依海岸山脈的坡度融入環境的紋理。建築材質以低調的清水模混凝土為主,每一棟均引進自然天光。

訪客入園首先看到的「恭源接待中心」和「承翰館」(第三展覽廳),兩棟建築的屋頂採用江賢二偏愛的耐候鋼,隨著時間的鏽蝕,將呈現非常深邃的紅棕色。它們以江賢二雕塑作品〈13.5坪〉為原型,當年林友寒一眼看見這件作品,便想到:「或許我們可以把它變成建築!」由此,整個園區的建築概念誕生,園區的標識(logo)也源自於此。

「江老師的作品本身就具有空間性,他並不需要別人的美學意見來設計『代表他的建築』,」林友寒說,「我們建築師的角色應該是:如何在台東自然生態環境中,將江老師的作品精神建構一文化公共藝術平台。」

由左至右:開幕首展策展人南條史生、藝術家江賢二、協同策展人紀嘉華

當國際策展人來到台東:南條史生與江賢二交會的光芒

南條史生先生十年前第一次來到江賢二的畫室,2022年參觀台東美術館舉辦的江賢二個展時再度來訪。對於來自日本的南條先生而言,這裡的南島風情、緩慢的時間感、讓人遠離平日的社交,與世界上大都會裡的美術館有著截然不同的放鬆度假氛圍。

漫步於山海之間的園區,走進江賢二音樂環繞的工作室,南條先生深刻感受到江賢二的生活如何與其藝術融為一體,「他的作品充滿了愛。」開幕大展「光、美與淨化」(3/15-9/28),南條先生以「追尋自由」、「音樂與自然」、「精神性與希望」為策展核心,呼應江賢二創作裡最重要的元素──光,為觀眾創造一趟美之旅,體驗江賢二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流轉。

從藝術家的私人工作室轉變為公眾的場域,南條先生認為,園區開啟了一個「歷史的起點」,這個場域裡有十幾年來江賢二創作與生活的軌跡,從今而後,訪客的參與將與園區共同寫下新的歷史篇章。

江賢二藝術園區共同發起人嚴長壽、江賢二
江賢二藝術園區共同發起人嚴長壽、江賢二

當夢想家遇見夢想家:兩人的「白日夢」成為眾人的夢想

80年代,江賢二在紐約長島的East Hampton(東漢普敦)很幸運地擁有一間小畫室及五英畝的地。那時他便起心動念,也許每年夏天就把自己的畫室開放給民眾參觀,「讓大家有機會和我一樣被大自然的美所啟發。」

2008年江賢二定居台東後,身心受到大自然的滋潤,多年前那個深植內心的夢想逐漸甦醒。在這裡他遇見了正要開始深耕花東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日益熟識後,江賢二想將畫室分享出來的「白日夢」變成兩人一生懸命的宏願──致力於為花東打造一座國際級文化地標,讓這片土地得以與世界進行藝術對話。

12年前這個想法提出後,在江賢二妻子范香蘭全力支持下,夫妻兩人「傾其所有」捐出一生積蓄購得的土地及賣畫,加上許多認同理念的企業家善款,江賢二原本的鐵皮屋畫室,歷經興辦事業申請、疫情的巨大衝擊,直到最後的建築施工,終於一點一滴蛻變為今日的園區。

「讓每一個小朋友從小接觸藝術,台灣下一代的美學涵養一定可以不一樣。」江賢二打造園區的初心,也將體現在對每一位來客的款待,與大家分享這份美好,「我想這是我身為藝術家所能做的,對社會的一個小小貢獻。」



關於江賢二

「我始終相信,藝術可以淨化人心。」——江賢二

江賢二,1942年出生於台中。15歲時立志成為藝術家,師大藝術系畢業後不久,前往法國巴黎學習和發展,隨後轉赴美國,旅居紐約三十年。早期畫作呈現灰黑色調,反映苦澀的生活及對藝術的極致追求;40歲畫出〈巴黎聖母院〉,他才確信:「這輩子,我有資格當畫家。」

1998年返台後,陸續完成了《百年廟》及《銀湖》等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2008年遷居台東,大自然啟發其探索並找到與色彩之間最適意的對應方式,創作出截然不同且繽紛的《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金樽》等系列。

古典音樂對江賢二的藝術有深遠的影響,從馬勒、荀白克、巴哈、德布西等音樂家作品中獲得靈感。他的畫作不僅是平面的視覺表達,更有意識地創造出無限的延伸感,進而發展為立體創作。

他常說:「台東給了我第二個藝術生命!」台東的海、水、空氣,使顏色層次變得豐富。他的畫風從過去的晦暗濃稠,轉為明亮奔放,近年在創作上,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希望把這片土地帶給他的生命力與靈感,分享給更多人。

江賢二藝術家官網 www.paulchiang.org

 

關於江賢二藝術園區

園區從構想到落成,歷經十年籌備,凝聚了眾人的願景。特別感謝臺東縣政府歷任縣長及團隊的全力支持,亦感謝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的貴人與團體。正因有他們的鼎力協助,此一夢想方能成真。

台東縣東河鄉金樽132-2號
週三至週一(週二休園)
10:00-17:00(最後入園16:30)
 

▍為了讓每一位來客都能從容、安靜地體驗,採預約入園。預約購票請至藝術園區官網 www.paulchiangartcenter.org
▍2025/6/30前入園享開幕優惠票價